大宗商品和利率交易推动交易量攀升

FIA发布2013年全球期货交易量调查报告

  提要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全球84家衍生品交易所的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交易所共交易期货和期权合约216.4亿手,同比增长2.1%,虽然较大幅萎缩的2012年略有反弹,但是仍远低于2011年和2010年的水平。

    


 


 

  一些板块 逐步恢复活力 大宗商品和利率交易推动交易量攀升

  一些板块 逐步恢复活力

  回顾2012年的交易量数据,我们只能用不容乐观来形容。2012年,全球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量下降了15.3%,降幅为十几年来之最,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这种下降趋势几乎是全球性的。交易量的下降不仅遍布全球主要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而且几乎涉及所有品种。

  2013年,好消息是趋势线不再指向下方,而坏消息是这条趋势线并没有真正反弹。2013年,总交易量仅上涨了2.1%,只是在2012年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轻微改善,但仍远低于2011年和2010年的水平。

  然而,经济周期可能正在转向。虽然全球期货和期权产业中仍有许多板块的发展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是那些基准合约所处的板块在经历了交易萧条年份后开始逐步恢复活力。

  举例来说,2012年我们见证了利率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的复苏,尤其是在北美市场。5年前爆发的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散,但是利率产品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新合约急速发展。白银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人气暴涨,2013年的交易量超过1.73亿手。莫斯科交易所、印度联合证券交易所和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几家交易所的汇率期货交易量均有所上涨。动力煤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

  全行业 三大趋势

  就地区来说,北美处于领先地位,交易量增长了9.9%,这主要得益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利率期货和期权以及洲际交易所能源互换“期货化”的推动。相反,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交易量均同比下降。北美的交易所占据了全球交易所交易衍生品市场份额的36.7%,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

  就资产类别来说,利率、能源和金属板块的产品均获得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股指产品由于Kospi 200指数期权交易量的下降而同比下降了11.2%。2012年,韩国交易所的Kospi期权的换手为15.8亿,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的上市衍生品合约。2013年,Kospi期权的交易量只有5.8046亿手,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是Kospi期权的交易量连续第二年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韩国在各个类别股权衍生品上对于个人投机的限制。特别是Kospi期权的合约规模扩大了5倍,这意味着现在1张合约对Kospi股指提供的敞口相当于过去5张合约。

  虽然这不是交易所第一次改变合约条款,但是kospi期权合约庞大的交易量对全球交易量的发展趋势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这个合约从数据中剔除,那么全球总交易量将增长7.4%,而不是2.1%。如果我们仅考虑亚洲,那么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显著。若不考虑Kospi合约,亚洲的交易量将实际增长12.8%,而非下降3.1%。

  因此,在不考虑Kospi期权合约的特殊影响下,2013年全行业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一是北美地区利率交易得到复苏。全美交易所利率期货交易量跃至12.1亿手,同比增长19.6%;利率期权交易量增至2.8592亿手,同比增长25.5%。国债期货和期权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其中几个合约的交易量更是创下了历史纪录。

  二是在几乎所有亚太地区,股指期货和期权交易量都获得了迅猛增长,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这种趋势对国外市场也带来了影响。例如,日本股票市场的繁荣不仅影响了大阪,而且也影响到了新加坡和芝加哥的股指衍生品交易。

  三是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继续飞速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均屹立于全球最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之林。2013年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比以前更为广阔。中国允许交易所上市新型的期货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特别是焦煤、铁矿石和玻璃等已经非常成功。中国商品交易所的持仓量迅速增加,预示着投资者通过期货合约对价格波动进行对冲的商业兴趣日益增长。

  2013年,交易所间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因此位列前30的交易所榜单也发生了变化。12月,洲际交易所完成了对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收购,因此就总交易量而言,洲际交易所成为目前全球第二大衍生品交易所,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欧洲期货交易所则屈居第三。由Micex和RTS合并而成的莫斯科交易所,是目前全球第八大衍生品交易所,仅位于纳斯达克OMX集团之后,领先排名第九的韩国交易所。由大阪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合并而成的日本交易所目前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中位列第十四位。排名第十五的是已将伦敦金属交易所纳入旗下的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数据来源。2013年的交易量数据是84家交易所在自愿基础上向美国期货业协会提供的。这些数据来源于交易所交易的或者通过交易所进行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合约量,不包括利率互换以及其他双边交易但集中清算的场外产品,但是包括被转化为期货的能源互换,这个过程被称作“期货化”。

  在2012年10月以前,洲际交易所并没有报告大量作为场外交易产品的能源互换的交易量。然而,在10月15日之后,随着这些合约的大部分被“期货化”,洲际交易所在报告已有期货和期权交易量的同时,开始报告这些合约的交易量。这造成2013年能源期货和期权的交易量同比骤增,因为2012年的数据只包括两个半月的成交量。

  固定收益 在北美复苏

  与2012年相比,在对利率良好愿景的驱动下,北美地区交易所的利率期货和期权交易再次兴起。这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国债期货和期权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国债期货类旗舰合约的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总交易量达3.2593亿手,同比增长23%,比发生次贷危机前一年创纪录的2007年也只减少6.7%。该类中第二活跃的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2013年的交易量达1.7533亿手,同比增长31.5%,创下历史纪录。

  国债期货期权增长更为迅猛。在经历了过去几年在同一水平的长期徘徊之后,10年期国债期权交易量在2013年猛增,达9040万手,同比增长61.2%。5年期国债期权交易量增至2434万手,同比增长136.5%。

  收益率曲线短端交易并没有明显增长。欧洲美元期货交易量达5.1725亿手,同比增长21.3%,但是仍比2011年减少8.3%,比2008年减少13.4%。

  中段收益率曲线期权很受欢迎,但是仍然难以抵消传统的欧洲美元期权交易量的长期下跌。综合来看,2013年欧洲美元期权成交量达1.4998亿手,同比增长7.5%,但比2008年减少34.3%。

  大西洋(600558,股吧)彼岸呈现出不同的趋势。Liffe的短期利率期货交易量开始复苏,但是欧洲期货交易所的长期合约的交易量依然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峰值。

  2013年,欧洲基准利率期货合约—Euribor期货交易量增长了33.4%,达2.3849亿手。虽然没有达到2011年创下的纪录,但是也高于2008年。

  以Euribor期货为标的的中段收益率曲线期权的交易在2013年迅猛发展,一年期、两年期和三年期中段收益率曲线期权的总成交量增长了两倍,达6758万手。传统的Euribor期权交易量继续下跌,比前几年的一半还少。2013年,Euribor期货期权交易量达1.1847亿手,同比增加27.8%。Euribor期货的交易量与2008年大致相当,但是少于2011年的最高纪录。

  欧洲期货交易所的欧元长期债券期货合约—欧洲的基准政府国债利率期货合约,交易量小幅上涨3.2%,达1.9030亿手,但仍比2008年低26.2%。欧洲期货交易所欧元中期债券期货交易量上涨20.3%,达1.2953亿手,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

  另外,欧洲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主权债期货。以意大利主权债为标的的BTP期货,自从2009年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来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交易量已达929万手。以法国主权债为标的的OAT期货,于2012年4月上市,2013年交易量达1173万手。

  此外,澳大利亚ASX24交易平台上的利率合约迎来了又一个稳定增长年。交易所的3年期国债期货交易量增长11.3%,达4898万手;10年期国债期货增长29.6%,达2393万手。自2008年以来两种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增幅均达80%以上,而且3年期国债合约已成为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欧洲期货交易所之外全球最活跃的国债期货合约。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短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货合约稳定增长。2013年该合约的交易量达3.9406亿手,成为全球第二活跃的利率合约。虽然该合约2012年增长相对平缓,只有15.6%,延续了近几年相似的增长态势,但其如今的交易量已经是2008年的两倍还多。

  股指板块 亚洲强劲提升

  2013年最值得注意的趋势之一是基于亚洲股指的股权衍生品交易量激增。例如,投资者对日本股市日益增长的兴趣激发了日本股市的主导指数日经225期货和期权市场更大的交易量。

  在大阪证券交易所,标准日经225期货合约交易量增长58.3%,达3091万手;迷你日经225期货合约交易量增长79.3%,达2.3386亿手。在新加坡交易所,日经225期货合约交易量增长39.6%,达3909万手。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以日元计价的日经225合约增长105.1%,达1179万手,同比以美元计价的日经225期货增长176.9%,达468万手。

  日经225指数期权的交易也有大幅增长。该合约在大阪交易所的交易量增长17.4%,达5727万手,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交易量增长131.8%,达1018万手。

  此外,上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的交易量也有显著增长。虽然该交易所于2010年才推出沪深300指数合约,但是该合约一直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交易量达1.932亿手,同比增长83.9%。事实上,沪深300指数合约已经成为全球第十大活跃的股指合约。

  值得注意的是,该合约的指数乘数为300元人民币,按照当前的汇率换算,约等于50美元。这恰恰等于目前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上市的电子迷你标普500期货的指数乘数。这在亚洲的衍生品交易所中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合约,反映了中国更希望机构投资者而非散户使用该合约的意图。但是目前该合约不对中国以外的投资者开放,于是很多海外投资者转投于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该合约交易量于2013年翻了一番,达2191万手,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股指合约之一。

  商品期货 中国爆炸式增长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且2013年最显著的是有一大批新期货合约上市。中国批准了一大批商品期货的上市,其中一些品种从未在世界其他交易所上市过。上市品种包括:石油沥青、胶合板、纤维板、鸡蛋、铁矿石、焦煤和动力煤。这些品种中最活跃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2013年3月上市的焦煤,截至2013年年底,共成交3426万手。

  另外,于2012年上市的合约也呈现出一波强势的增长。这些期货包括油菜籽(美国称为Canola)、菜籽油、菜籽粕、玻璃和白银。其中,玻璃是最活跃的品种,2012年和2013年交易量分别为1614万手和1.8612亿手。

  中国最活跃的单一合约仍然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交易量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2.9373亿手。该合约于2009年4月上市,并逐步成为世界钢材期货市场的重要合约,这也反映了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晴雨表。

  中国在贵金属期货领域也增长迅猛。上海期货交易所2012年5月上市白银期货,当年交易量达2126万手,2013年增至1.7322亿手。2013年,黄金期货交易量也从592万手飙增至2009万手,原因之一是2013年7月开放了夜盘交易,即中国国内投资者可以在伦敦和纽约市场开市时进行黄金交易。

  经历了2013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交易所也位列世界快速发展的交易所之林。中国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总交易量达1.868亿手,同比增长38.9%。

  (本文编译自FIA报告)

中国银行上海市上海分行

黄金宝 330.97 -1.45
国际主要黄金市场
东京 4,774 -23
香港 14,665 -195
伦敦 1,576.30 -22.41
纽约 1,577.00 -23.90
沪期金 323.73 0.04

国际主要白银市场

欧元 英镑 日元 澳元

国际主要股票指数

道琼 14661.63 88.78
纳指 3261.02 21.85
日经 12003.43 -131.59
恒生 22367.82 68.19

© QIJUNALL Electric Works China Co., Ltd. 2013 沪ICP备17048209号-1